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贺信中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时代特征,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深入到社会构建的方方面面。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正是这倡导着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着人们拥有志愿服务的思想认识,提高普通人的服务意识,树立友爱、奉献的崇高境界。正是这倡导着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我们从事志愿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与内心信念。
精神是一种活力,我国人民自古有着强韧的精神信念,爱国、尚德、谦恭、勤劳勇敢、勇往直前等精神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样,若没有志愿精神这如此强大的动力,又怎能推动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不仅如此,志愿精神还是一种强有力的号召,带动着更多志愿团队和志愿者迈出脚步用心践行。目前,社会中都在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无论是志愿者或是部分受助人群,都已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熟记于心。普遍开展的宣传活动更是直接将志愿精神的内容广泛传播,吸引着更多志愿者的加入,行动起来,贡献力量,为身边人、为社会造福。当然,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也会收获“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精神硕果。
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而且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社会减压。志愿者提供的各种扶贫帮困、就业授助、老年帮扶、残疾人救助、青少年教育、文明城市创建、群众文化、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等服务,广泛涉及社区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覆盖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具有满足居民现实需要的基本功能。
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
志愿者服务是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资本,能够促进社会的诚信友爱,弘扬志愿者精神,提升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已跨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成为全人类的普遍价值,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文化道德水准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水平的标尺。
近三年来,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顶住一轮又一轮新冠疫情的冲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举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激发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志愿精神力量,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从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到坚守一线的基层干部,从无私奉献的社区志愿者到稳产保供的一线工人,还有无数自觉遵守防疫要求、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广大群众,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疫情防控出力。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量党员干部以高度政治站位、勇于担当作为的工作态度,用初心践行使命,用担当扛起责任,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发挥“领头雁”效应,切实增强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联防联控疫情的合力,同时也展现着新时代志愿者的担当作为,为最后战“疫”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这就是中国最终将战胜新冠疫情的法宝。所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去!
(通讯员:张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