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周二晚
如往常一样,今天测漏员又开始夜间测漏工作。
白天的喧嚣已渐渐归于沉寂,夜色深沉。测漏班长陈杰带着队员陈勇、李杰已熟练地做好准备,整装出发。初冬的夜晚已寒意袭人,蓝色冲锋衣工作服外套一件反光马甲,手里各执一个手电筒,一根长约2.3米的听漏棒、一台检测仪、一根带有弯钩和把手的铁棒,这是他们的测漏标配。
按照巡查测漏计划,今晚的巡查地段是红星北路,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开始了今夜的“脚程”。地下的供水管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延伸扎根,就象人体的“血管”一样,测漏员就是这些血管的听诊师,不仅要听诊主干道上的大动脉,深街小巷的毛细血管也不能放过,看看哪里有隐藏的漏点,诊断的过程,全凭他们一步一步徒步行走完成。
测漏是否精准有效,全凭测漏员的毅力和决心,城区那么大,管网那么长,只要有了明确的计划,他们划分片区按计划走,就不会有一处遗漏,只要能多找出一个漏点,就为降低管网漏失率出了一份力,这辛苦就算没有白费。巡到一处小巷口,陈杰拿着手电筒从窨井盖上的小孔向井下照了照,熟练地用铁棒掀起了井盖。这是一个主管阀井,井下一根稍粗的水管上连接了一根细管,直通住户家。他将听漏棒放下井,一头抵在井下的水管上,蹲下去,耳朵贴近听漏棒顶端莲蓬一样的“耳机”上。 “底下有声音!”随后他把听漏棒递给身边的陈勇,“你也听听看。”紧接着他又走向十多米远的另一个窨井盖,打开,继续听诊。这一回,井底的“呜呜”声比刚才听到的声音微弱了许多。为了进一步确定是漏水声还是过水声,他拿出检测仪,把仪器背在胸前,戴上耳机,右手拿着一个秤砣大小的传感器,在两口窨井间,走一步,用传感器往地上点一下,以捕捉漏水声。传感器从地上收集到声波后,传递到检测仪上,检测仪计算出管网中的水流速度峰值。“判断是否有漏点,主要看数值变化大不大。”他说,如果数值突然变化很大,就说明有异常。又来回走了一遍后,陈杰确定是漏水声,并找到了疑似漏水点,他取出做记号的工具,在漏点出画上标识,可以让第二天来维修的人员快速找到地点。“必须足够安静,才能听出是漏水声还是过水声。”下一步可以在疑似漏水点的地方钻孔,把听漏棒放进孔内“听诊”,进一步确诊,一般情况下,用听漏棒和漏水检测仪就能找到漏水点。
管网测漏看着简单,但真正掌握这项技术,能分辨出漏水声还是过水声,从各种声音的微弱变化查找到自来水管的不同“病因”,没有两三年时间不行。很少有打开井盖就能发现漏水点的情况发生,很多时候都是能听到漏水声,却看不到漏水点,还需要借助测漏仪器。 测漏员通过将声音进行数据分析,考虑不同材质的自来水管,加上裂缝与孔漏的不同,回填的情况不同,每种管道的漏水声都不一样,这些都需要靠经验去判断。他们有自己总结的经验,到底是水管裂缝的声音还是管道接口松动或是水管爆裂,基本上可以听个八九不离十。
时针转向凌晨4时,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渐渐多起来,安静了一夜的城市苏醒了,陈杰他们的巡检测漏工作告一段落。今天在这个片区找到2个漏水可疑点,定位两个漏水点。
(通讯员:甘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