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天气越来越热了,马上就到了荔枝上市的季节,每每在水果店看到妃子笑荔枝便会想起这句诗句。一听到这首诗,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杨贵妃的矜贵、唐玄宗的宠爱、以及大唐盛世的繁荣。但可能很少会有人去想过在交通不便,出行全靠马的年代,荔枝是怎么来到长安的?在青年团员读书会上,第三小组给大家推荐的书单——马伯庸的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讲述的就是运送荔枝的故事。
马伯庸这个名字无论是在线下书店还是线上平台,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像大火的影视剧《古董局中局》、《风起洛阳》、《长安十二时辰》都是由马伯庸的小说改编的。他的写作风格习惯于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将真实史料与推理悬疑相结合,以不曲解、不破坏史料为前提,描绘不见于正史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长安的荔枝》这个故事,正是从运送荔枝的专员“荔枝使”的视角,来还原这件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小事”。
这部八万多字的小说,以唐史为背景,糅以水文山川地理知识,加之丰富的想象,故事情节紧张刺激,一波三折,读起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一个不起眼的九品小吏李善德,被人算计鬼使神差地当上了荔枝使,去完成将岭南的新鲜荔枝在贵妃生辰之前运抵长安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山高水远的五千余里路程,考验的不仅是李善德精密繁复的计算和反复的试验,更是官场的尔虞我诈、诡谲莫测。
算得出数字,算不出人心。这一路的刁难算计、一遍遍改进的保鲜手法、一程程的快马疾驰、安排筹划,这五千里路程,让我们读者跟随李善德这个老吏九死一生地来来回回,起起落落……最终,这一程荔枝转运终究是成功了,而所有人搭上性命般的艰难转运,就在这以贵妃一声感叹开始,以贵妃一声欢笑中结束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思考的角度和方式都不同,那么对于一本书的观感就会有所不同。根据第三小组组员们的读后感,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和大家分享: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流程,是弱者才需要遵循的规矩”这句经典台词在这个故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李善德依足了规矩,却当被做皮球,处处碰壁,而当他拿着金腰牌时,却受人尊敬,畅行无阻。在深感特权的同时,也昭示了当规矩可以被随意破坏时,作为支撑的梁柱也在被逐渐腐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侵蚀到一定程度时,多大的房子也会倒塌。汲取历史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2.坚持本心,方得始终
这个故事给人感受最深的是时代一粒沙落到普通人身上重如泰山的沉重感,不论是运送路途的艰难险阻,还是运送过程中的心境变化,都是受到时代背景影响下的个人选择。我们大多数的人生都和李善德一样,是大时代下的一个小人物,生活深受着时代背景的影响,螳臂当车,力量很小,更有可能被压的粉身碎骨,却也有自己的坚持与选择,俯仰无愧于心,当大环境没有办法去改变时,我们唯有能做的是不要愧对于自己的本心,做一个坦荡的小人物。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的这句话体现的是他在逆境中孤注一掷的勇气和决绝,我们很容易便可说出坚持到底的口号,却不一定会有坚持到底的勇气与行动。如果是像荔枝转运一样的常人不可为之事,我们是否也可以向李善德一样保持思考与行动力,做到最后呢?希望大家在读完这个故事后,都能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和决心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困难,竭尽全力,即使失败也没有遗憾。
书中自有黄金屋,以上就是在本次图书会活动中第三小组的读书分享,我们将这本《长安的荔枝》推荐给大家,一起来感受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一起在阅读中体味人生百态。
(通讯员:陈欣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