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动态
时代工匠 城市夜行人
信息来源:荆州水务集团 | 发布时间:2018-08-23 17:27:52

    工匠精神不光是精益求精的技术,也是一种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正所谓:“三分技术,七分责任”,将技术和责任结合在一起,才组成了“工匠精神”。

    在荆州水务集团有这么一群人,白天他们要分片巡查供水管网运行状况。夜深人静时,他们还要集结队伍,带上设备,徒步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用耳朵诊疗着1000余公里供水管网的“疑难杂症”。他们扛着洋镐,拿着听杆,一步三停,时不时趴下身去,耳朵紧贴地面,如雕像般一动不动。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他们总是这样默默坚持着,用娴熟的技术和满腔责任感维护着城市供水管网这一“生命线”的安全畅通,他们就是荆州水务集团的管网巡线员,他们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时代工匠”。

    8月13日,荆州微视发布了一篇报道:“城市夜行人,听诊城市地下水管”,反映的就是这些可敬可爱管网巡线员的真实工作场景。央视新闻移动网随后也进行了转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他们的“夜生活”。

 

(安装听漏仪

 

    8月9日晚11时许,肖庆、沈坚两位巡线员坐上黄色微型车出门测漏了。

    “要不要再体验体验,现在测漏与6年前大不同”,午夜,记者随他们出门了。虽是午夜,天气仍有点热,穿上反光背心,似加穿了一件外衣,汗水从毛孔直往外冒。巡线员,一个鲜为人知的职业,俗称城市供水医生。

 

(交叉测漏

 

    听音杆、电筒、撬杠等,是他们的 “听诊” 工具,“听诊”方式与医生用听诊器一样,耳贴听音杆,静心聆听水管里的流水声,可探寻到地下水管漏点大致位置。

    白天,居民用水,街头车来车往,噪音大,地下水管“脉搏”微弱,不易判定漏点位置。当然,测漏师心烦气躁时,也是难“听”到漏点。所以,测漏只能在午夜,由此,啼笑皆非的事也就发生了,或被当成小偷、捞地沟油的,或因撬井盖吵醒熟睡居民,被臭骂一通……

    测漏师不喜欢的季节是冬季,不是怕冷,是寒风吹得听音杆发出的颤音,让他们的耳朵没法听清微弱的流水声。

 

(扫面管线)

 

    6年前,肖庆、沈坚等人午夜测漏,多是接到居民投诉后,围绕居民投诉的片区管网沿线普查,仅凭听音杆 “听诊”,有时忙上一晚,未必能探找到漏点。

    而今,沈坚用上了听漏仪器,它可将地下水管流水声放大数倍。肖庆掏出手机,点击分区计量APP后,叮嘱沈坚等重点普查廖子河至北京西路凯乐剧院沿线水管。

    分区计量,简称dma,这个6年前是没有的,它是对城市自来水管网进行分区,再与网络信息平台对接的一款手机软件,当dma显示某片区用水量剧增,说明此片区地下水管可能在漏水。

 

(仪器测漏)

 

    一路,沈坚一步一听,疾驶的车辆从他的身边呼啸而过,肖庆拿着听音杆,或靠上消防栓或靠上窨井盖,每次“听诊”约30秒钟,遇到同事没撬开的井盖,俯身贴耳细听,脸上的汗水似线,滑落地面。

 

(撬开井盖听漏)

 

    从白云路与廖子河路交会处行至廖子河路桥,肖庆、沈坚耗时40分钟,在桥上方的拆迁工地找到一个漏点,流量约6立方米/小时,标注漏点,肖庆、沈坚继续前行。

 

(贴地聆听)

 

    路面停着一辆辆机动车,沈坚手上的听漏仪派不上用场,只能凭听音杆 “听诊”。行至凯乐剧院附近,沈坚的另一同事撬开一个污水窨井盖,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入污水窨井。肖庆目测,漏点流量约10立方米/小时,按现行水价计算,一年下来经济损失过百万元。

 

(就地歇息)

 

    肖庆、沈坚围着这一带听过来,听过去,来来回回折腾数趟,才判定水管漏点大致位置,后经管道扫描仪扫描定位,喷上标记。

    此时,时间是10日凌晨1时30分,手机计步器显示,里程4.8公里。